饮食常识Manual
良食两会提案二:建议完善地方性居民膳QY球友会app食指南制定工作
2025年是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随着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帷幕,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在为会议的召开作着各项准备,力求将反复打磨研究、切中民生关切的议/提案带上两会。 为了让生态环保领域更多的声音被关注和重视,同时做好全国表委员参政议政服务工作,2月20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党支部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科学期刊提供学术支持的2025全国“两会”议/提案建议交流会在京召开,并通过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方便全国各地的建议分享专家和公益环保领域组织机构代表共同参会。会议特别邀请了关注生态环境资源、卫生健康、生态教育、环境法制建设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参会。 球友会app免费下载 良食基金作为中国食物系统转型先行者,深耕健康膳食倡导与实践超十年,工作涉及政策研究等多维度。基于“大食物观”,其认为食物系统转型是解决健康QY球友会app、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关键。此次良食基金联合中国绿发会提交三份提案,紧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国民营养计划》,分别聚焦规制引导餐饮外卖实现健康膳食、加快落实中小学学生餐营养指南、加快地方性居民膳食指南制定领域。三大提案抓食物系统关键环节,以“小切口”促“大变革”,助力构建可持续国民膳食生态。提案二如下: 我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在气候环境、物产资源、饮食文化方面差异巨大。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作为全国通用的指导性文件,虽具有重要意义,但难以精准契合各地方独特的饮食特色与居民健康需求。当前,南北及高原和平原,内陆和沿海等之间,饮食相关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制定更具地域适应性的地方版膳食指南迫在眉睫,这对于提升膳食指导精准度、改善居民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近年来,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及多地卫生健康部门联合调研数据显示,北方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较南方高出近40%。北方饮食普遍口味偏重,盐摄入量远超健康标准,长期高盐饮食是导致高血压高发的关键因素。在西南地区,痛风发病率超全国均值近2倍。当地居民喜爱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各类浓汤,且饮酒习惯较为普遍,这些不良饮食方式致使痛风成为西南地区常见的慢性疾病。饮食因素与地域健康问题紧密相连,现有全国性膳食指南难以满足各地精准防控疾病的需求。 西北地区优质杂粮产量占全国近70%,然而其利用率却不足35%。由于缺乏合理的膳食引导,大量杂粮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未能发挥杂粮在营养健康方面的优势。沿海地区水产品消费量是内陆的3.5倍,内陆地区居民对水产品的营养价值认知不足,且受物流运输、保鲜成本等因素限制,食用量远低于沿海地区,无法充分摄取水产品中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这不仅影响居民健康,也不利于区域特色物产的经济价值挖掘与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列入非遗的150余项传统饮食技艺中,超过85%具有鲜明的地域属性。像北京烤鸭、兰州拉面、重庆火锅等传统饮食技艺,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但在现代快节奏生活和外来饮食文化冲击下,这些传统技艺面临传承困境。部分传统烹饪方法因缺乏科学改良,不符合现代健康理念,难以吸引年轻一代关注。若不及时进行科学引导传承,许多珍贵的饮食文化遗产将逐渐失传。 目前,已有15个省份开展了深度区域性营养调查,建立起涵盖4000余种地方食物的营养成分数据库。众多科研院校和医疗机构在地方特色食物营养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例如对新疆特色水果、云南野生菌等营养成分的分析,为地方膳食指南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基于现有科研基础,完全有能力加快推进地方版膳食指南的制定工作。 由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尽快制定《地方膳食指南编制规范》,明确“国家基准+地方特色”的编制原则,确保地方指南既遵循国家基本营养标准,又能突出地方特色。 省级政府迅速成立跨部门工作组(包括卫健、农业、商务、教育等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制定详细的工作推进计划,力争2年内实现省级指南全覆盖。 鼓励地级市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特色补充指引,如沿海城市制定海产品科学食用指南,细化不同海产品的营养价值、食用方法与禁忌;高原地区制定针对缺氧环境的个性化营养方案,指导居民合理饮食以增强身体适应能力。 球友会app免费下载 建立“三结合”编制标准:结合地方慢性病谱,如东北地区着重控制盐油摄入,制定低盐低油饮食规范;结合当季物产,建立应季食材推荐日历,推广本地新鲜、营养丰富的食材;结合传统食俗,科学改良地方特色菜肴,在保留风味的同时提升健康水平。 将地方指南纳入“健康城市”“健康乡村”评价体系,设置餐馆、学校、社区食堂的适配度考核指标,促使各类餐饮场所积极推广符合地方指南的饮食。 制作方言版可视化指南QY球友会app,运用AR、VR等先进技术展示传统烹饪技艺,让居民更直观地学习传统美食制作方法,增强文化认同感。 在农业补贴政策中增设“营养导向型”补贴,对种植指南推荐作物的农户给予专项补贴,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地方特色农产品种植与消费。 每3年修订指南内容,紧密结合国民营养监测数据和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调整膳食建议,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设立地方膳食创新实验室,比如部分地区可重点研究传统发酵食品、药膳配伍等特色领域,挖掘地方食物的潜在营养价值,开发新型健康食品。 建立跨区域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地方膳食研讨会,共享如“岭南汤文化科学化”“淮扬菜营养改良”等成功案例,促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 财政保障: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转移支付,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编制经费补助力度,确保各地都有充足资金开展指南制定与推广工作。 人才保障:在医学院校增设“地域营养学”方向,联合地方科研机构开展实践教学,培养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熟悉地方饮食的专业人才。 法治保障:将地方指南核心要求纳入食品安全条例修订内容QY球友会app,通过法律手段确保地方膳食指南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通过实施地方化、精细化的膳食指导,使区域特色食材利用率提升,地域性营养缺乏症发生率降低,同时有力推动传统饮食文化保护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为健康2030中国建设筑牢坚实基础。同时,如果在中国成功实施膳食模式变化,到2050年,中国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在EAT-Lancet情景下最多可减少51%,在CDG-2022情景下最多可减少46%,两者都超过了2.0/1.5°C路径的要求。 该提案聚焦地方膳食指南制定,关乎多领域事务,建议提交给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同时亦需要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教育部等部委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