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友会app新闻中心News

平衡膳食你了解这些杂粮的餐桌史吗球友会app

2024-08-06 21:55:0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4月26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正式发布。这份新膳食指南提炼出平衡膳食八准则,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其中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提供人体所需能量的最经济、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新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300克、薯类50~100克,其中包括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

  对于全谷物、杂豆类和薯类,我们一般称之为杂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各种杂粮都曾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发挥作用,如木薯、青稞、莜麦等。今天就请植物学家史军来聊一聊这些杂粮的中国餐桌史。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生产出尽可能多的食物,这是战乱年代选择粮食作物的核心原则。19世纪20年代,木薯就被引入我国广东高州区域栽培,随后,其栽培区域逐渐扩展到海南岛。1840年林星章等人编写的《新会县志》第一次记载了木薯的形态、种植和食用方法。这说明这种特别的粮食当时已经被人们注意到。

  木薯是大戟科植物,它的老家在南美洲巴西。据记载,4000多年前,当地人就开始食用木薯。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时,木薯已经成为当地人的主食之一。南美的诸多遗迹中也发现了木薯形象的陶器。但是,同玉米、马铃薯相比,木薯的形象并没有那么高大。没办法,单看它在亚洲的表亲,就知道它不是好对付的家伙,狼毒、大戟、黑面神之类的植物都是可以取人性命的毒草。

  在16世纪,随着殖民浪潮的涌动,大量黑人被送到美洲当奴隶,如何解决食物问题,成了殖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抗病虫、产量大又好种植的木薯成了不二之选,其种植量陡然上升。葡萄牙人把木薯连同玉米一起送到非洲,竟然毫无悬念地击垮了当地的主食作物,创造出了特有的非洲木薯菜肴。

  不过,木薯具有非常高明的化学防御手段,来自其体内含有的氰类化合物——亚麻苦苷和百脉根苷,二者没有直接毒性,但一旦进入胃部,会在胃酸的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大量的氢氰酸,人体中毒就在所难免。

  在长期的吃木薯活动中,人类积累了大量经验。比如,木薯外皮上的氰化物含量最高,只要将其去皮,浸泡一段时间(以往的做法都是浸泡6天以上),去掉70%以上的氰化物,再进行高温蒸煮球友会app,就可以安全食用。如今,通过改良品种,木薯的毒性也在慢慢降低,口感品质也越来越好。

  木薯被引入中国后,很快就成为稻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重要补充。1914年至1919年,广东农林试验场就进行了木薯品种的收集、评选、加工和营养成分分析等试验。1940年至1944年,广西农事试验场的研究人员对木薯中的氰化物含量及分布做过研究,李西开、黄瑞纶等人还据此发表了“木薯毒素之研究”的专著论文。这些研究为木薯在中国的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木薯成为南方科研人员的研究对象时,青稞、莜麦和荞麦共同支撑起特殊年代北方的餐桌。

  提到青稞,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对大多数朋友来说,青稞都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作物,糌粑和青稞酒是最常见的青稞美食。在80多年前的长征路上,青稞也是红军的食物之一。那青稞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把青稞做成糌粑来吃?

  青稞这个名字听起来非常神秘,不过它的另外一个名字会让人感觉亲切许多,那就是裸大麦。没错,青稞就是一种大麦。中国种植栽培大麦的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大麦就是黄河流域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今天青稞仍然是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在17世纪之前的西方,大麦一直是面包的主要原料。到今天,大麦依然是重要的农作物,因为绝大多数啤酒都是用大麦芽来酿造的。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大麦就没有啤酒。

  把青稞炒熟、磨成粉,再与酥油茶拌匀,就是糌粑。那么,为什么不把青稞面粉做成面条和馒头吃呢?人们把面粉做成面条和馒头,并不仅仅QY球友会app是为了好吃,更是为了有效吸收其中的营养。

  植物籽粒中的淀粉大多数处于结晶状态,不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在高温下,淀粉晶体会跟水拉近关系,变成黏糊糊的一团,这个过程叫作淀粉的糊化。糊化之后的淀粉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在高原环境下,因为气压过低,水的沸点也随之降低,想要靠蒸煮来改变淀粉就变得不切实际。这有点像用温水泡方便面,泡面尚且如此,何况是煮熟生的面粉。于是用火直接将青稞炒熟,将里面的淀粉变成容易消化的状态,就成为当地人的标准选择了。

  过去说“小米加步枪”,但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小米也是十分珍贵的粮食,能够适应寒冷环境的莜麦和荞麦就成为重要的补充粮食作物。

  说到莜麦,很多人可能不熟悉,莜面则或多或少在西北风味餐馆里尝试过。其实,莜面来自莜麦,而这种作物的大名叫“大粒裸燕麦”。

  作为一种燕麦,莜麦的典型能力就是耐寒。当气温在0℃以上,它就可以发芽,在营养生长阶段,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13℃至15℃,这比水稻和小麦的生长温度都要低。因此莜麦理所当然地成为寒冷区域的重要粮食作物。不仅如此,莜麦还有很强的利用空气中水分的能力:在干旱条件下,形成1克干物质需要消耗550克至650克水;而在空气湿润的状态下球友会app,这个数值会降低到300克。那么在很多没有多少降雨但多见云雾的地方,莜麦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莜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公元5世纪,中国人就开始栽培莜麦了。至于莜麦的起源,现在还有一些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莜麦是通过普通燕麦培育而来的,中国和蒙古国交界的区域很可能是莜麦的起源中心。至于说普通QY球友会app燕麦,它们的起源地被认为是地中海区域。

  不管怎样,莜麦成为中国北方高原寒冷区域的重要粮食补充。今天我们仍然能在西北吃到各种莜面制品,这些都是长期生活过程中留下的印记。

  除了莜麦,荞麦也是寒冷区域的重要作物。与莜麦、小麦、大麦这些禾本科作物不一样,荞麦是典型的蓼科植物,叶片下方包裹着茎干的薄膜——膜质托叶鞘以及三棱锥形的果实是它们的身份标志。我国栽培荞麦的历史相当悠久,《诗经》中就有“视尔如荍(音qiáo),贻我握椒”的诗句,其中的荍同“荞”。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述了种植荞麦的方法,“凡荞麦,五月耕;经二十五日,草烂得转;并种,耕三遍。立秋前后,皆十日内种之。假如耕地三遍,即三重著子。下两重子黑,上一重子白,皆是白汁,满似如浓,即须收刈(音yì)之。”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荞麦就已经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了。

  同莜麦一样,荞麦也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特别是荞麦中的苦荞,可以在寒冷区域健康生长。在平均气温12℃至13℃的环境下,苦荞就可以完成正常的开花和结实过程。加上有菌根的支持,苦荞能够生活在土壤贫瘠的地方。至于说甜荞,虽然忍耐低温的能力不如苦荞,但是它们的适应范围更广,从东北到西南都可以种植。苦荞和甜荞二者相互补充,成为除了禾本科作物之外的高山粮食作物明星。

  有一点值得注意,荞麦的生长周期很短,多数品种在74天至98天,有的品种(甜荞83-230)只要60天就能完成生育周期。这种快种快收的粮食显然是一种好粮食。

  本文节选自《中国烹饪》杂志2021年11月刊,欢迎转发到你的朋友圈。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搜索

网站地图